安徽省2023年8月份“月评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揭晓,太和县刘元社区作为社区典型榜上有名!
刘元社区:“志愿服务+”激发社区新活力
概述:刘元社区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780人,常住居民11000人,注册志愿者1680人,占常住居民的15.2%。2019年,刘元社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刘元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及理论宣讲、非遗文化传承服务、应急救援等6支特色志愿服务小分队,以“志愿服务+群众工作”激发社区工作新活力。截至目前,社区集中开展便民志愿服务活动600余次,参加活动志愿者6000余人次,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接受群众捐赠锦旗39面,志愿服务总时长达24800小时。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区、全国妇联福利彩票基金“儿童快乐家园”项目,省级“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安徽省“儿童之家”、阜阳市“青年文明号”,阜阳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志愿服务+党建”,整合资源暖心惠民
2019年10月,刘元社区党总支部多方联系具有资质的社会工作者,建成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根据具体服务方向,成立理论宣讲、非遗文化传承服务等6支特色志愿服务小分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小分队常态化面向社区群众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理论、党的政策方面的宣传宣讲,截至目前开展宣讲活动12场,服务群众5000人次。目前全社区各志愿服务队伍共计实名注册志愿者1680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达24800小时。
党建引领添活力,融合志愿促发展。社区通过与团县委、县妇联、县关工委等单位对接,开展各类“党建+志愿”活动,如面向辖区儿童开展了观摩历史老物件,学习近剪纸、面塑非物质文化等活动20余场。全民阅读日联合县图书馆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全县3300个家庭参与活动。日常开展“跳蚤市场公益捐赠”、心理咨询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100多余场,数年来服务社区内外群众达5万余人次。
“志愿服务+文化”,丰富活跃精神生活
刘元社区以“传统文化放异彩 志愿服务暖人心”为目标,在社区办公楼二层整层建设老物件农耕文化展厅、非遗传习所、烙画活动室、书画交流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吸收刘家惠同志等知名民间文化文艺志愿者,组建非遗文化传承服务志愿服务小分队进行管理。文化志愿者依托各文化活动室,开展刺绣、钩织、编结、剪纸、烙画、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活动,年均30余场次,服务社区群众、迎接周边学校参观达1万人次。
社区文化文艺志愿者依托文化活动场所,结合传统节日,常态开展“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春节开展“迎新春 送春联”活动,志愿者挥毫泼墨,不但给社区居民上了一堂书法课,更为居民送去新春的关怀和祝福;元宵佳节开展“喜迎元宵 自制灯笼”亲子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营造幸福吉祥的节日氛围……目前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50余场,服务社区群众4000余人次。
“志愿服务+为小”,倾心守护儿童成长
为使辖区内的儿童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社区开展服务关爱青少年及家长的“为小”活动。“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吸引众多儿童看书,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村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我爱阅读100天”活动,引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丰富孩子和家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红色电影观赏”活动,培养孩子们学党史,播种理想信念种子;“5点半公益课堂”,解决了辖区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孩子们在一起看书、写作业,营造了争当先进的学习氛围,年均服务青少年和家长约2万人次。2022年,社区组织实施红领巾助力文明创城主题活动,共开展17期,参与人数1100人次,青少年儿童在文明城市中担任多个角色,小手拉大手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志愿服务+助老”,爱在桑榆情暖夕阳
为服务好社区2800余名老年朋友,社区成立社区老年协会,吸纳有专业特长“五老”组成志愿者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受群众喜爱的戏曲、书画、非遗文化传承教学、演练等活动20余场,丰富了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小分队适时开展老年学校教学活动,组织健康宣讲10场次,涵盖治未病、老年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如何自我保健等内容。社区结合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节点,组织志愿者走进独居老人家中慰问,帮助老人清洁室内外环境。截至目前,社区已开展各类助老、慰问、医疗保健等活动200余场。
“志愿服务+公益”,扶弱助困让爱无碍
为帮助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孩子,2020年,刘元社区主动与社区周边校园联系,一对一帮扶困境儿童,与多所学校对接建立帮扶制度。通过考察,对需要帮助的特困孩子进行一对一定向帮扶,每人每月可获得300元帮扶资金,将一直持续到孩子们高中毕业。截至目前,志愿者们已累计捐出爱心善款达5万余元。
社区对接太和县阳光社会工作评估服务中心,通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劳动场所,由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细阳刺绣传承人白丽女士亲自指导,帮助残疾人学习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荷包、旗袍、汉服等手工刺绣艺品,利用订单加工、按劳计酬方式,累计帮助600余人次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此外,社区设置“康复理疗室”,招募两位盲人按摩师志愿者,开展“以残助残”行动,累计服务残疾人达200余人次,帮助他们提高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