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胡总镇把未成年人“六大保护”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打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最后“一米”,为农村留守儿童暑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网格化包保,加强政府保护。建立健全立体式网格化包保,镇长任未保站站长,牵头抓总;分管领导、派出所所长、民政所所长任副站长,具体抓细;团委、妇联、残联、司法、中心校等负责同志任成员,联动抓早;专门人员采取“儿童督导员+”形式进行配备,日常抓实。
亲情化走访,密切家庭保护。组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依法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引导各方力量下沉到村,利用暑期教师家访、镇村包保干部随访,密切与未成年人家庭联系,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信息逐人摸排,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信息台账,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
人文化关爱,夯实校园保护。依托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等,班主任和辅导老师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状况,对情绪出现波动的学生及时关注并进行疏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快乐成长。
隐私化介入,筑牢司法保护。定期组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人员进行校园周边环境督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青春期叛逆心理,进行特殊心理干预,积极履行司法保护。
情景化教育,构建网络保护。针对当前部分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甚至有的利用家长身份证件注册账号充值打赏等情况,带入情景式案例讲解,给他们讲解网络游戏的危害,并提醒监护人不要随便把手机交给留守儿童玩游戏,一旦发生网络诈骗,要在第一时间报警。
精细化联动,织密社会保护。派出所加强与未保站信息共享,及时处置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线索、投诉和举报;中心校密切与未保站联系,保障未成年人基本教育等权益,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团委、妇联、残联等单位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组织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联合未保站为未成年人提供关爱服务,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