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道德建设

愿为文保倾毕生-----记殿顶子文化保护研究者张兴波

阅读次数:1712 编辑: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6-04 17:33
[字体:  ]

自今年四月份以来,位于太和县宫集镇鉅阳村的殿顶子遗址进入正式发掘阶段。这段时间,家住鉅阳村委会东殿自然村的村民张兴波有事没事总爱到发掘现场遛几趟,当看到考古人员不时地从探方中挖出一些残砖断瓦、鹿角碎片以及铁铜箭头等文物时,他的心情格外激动,以他多年对殿顶子文化的研究,就更加虔诚地认为,这片土地就是楚国古都钜阳城的所在地。

张兴波今年67岁,研究家门口的殿顶子遗址已经40多年,几乎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收集实物和整理史料上。张兴波告诉笔者,遗址分布在宫集镇张营、靳楼、靳沟口、钜阳村等几个村,当地人称“楚王城”,也有研究学者认为这里是楚都“钜阳”所在地。当时钜阳城内除殿顶子这片高地外,西北角还有一块高地,旧时称为城父寺(讹为成佛寺),城址南边是一条白玉港,俗名乌江,南边不远处以一片几十亩的高地,为古玉禅寺(俗名灰角寺),东北部不远处就是蜿蜒流过的西淝河。“我家世世代代居住于此,记得小时候,殿顶子大约高出地面五六米,解放初期城址尚清晰可见,随着岁月变迁,这块高地慢慢变低了。”

张兴波告诉笔者,在他的记忆里,每当夏季暴雨之后,这块高地上常会裸露出石、骨、铜、铁各种古代箭头,村民会在各种场合捡到铜簇、铜剑、蚁鼻钱等,平时谁家盖房子挖地基、农家翻地等也都能发现类似的物品,十年前在殿顶子西侧修建济广高速公路时,施工方也无意中发现了很多物什。“以前由于对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很多村民拾到文物后保管不善,一部分丢失了,一部分毁坏了,更多的至今仍存放在家里。”

为防止这些文物流失或遭窃,十多年前张兴波就联合当地几位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几个人兑钱立了一块“殿顶子遗址”石碑,他们走村串户宣传《文物保护法》,动员群众上交文物。2017年4月,为迎接省考古研究所文物鉴定站专家组,张兴波带领文保小组的成员们一起挨家挨户探访物件,并作了详细登记。2019年,在张兴波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楚都钜阳宫殿遗址文物展览中心”终于在鉅阳村落成,由于相关设施还不够完善,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张兴波就将这些物什珍藏到自己家中。“这么多年,为收集这些东西,我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好在通过宣传,村民思想觉悟了,他们愿意随时拿出物品乃至上交给国家,目前还有些人愿意把东西暂时让我保存。”

在身体力行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同时,多年来张兴波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殿顶子文化的研究工作,在当地人口口相传楚国古都遗址的基础上,他更加注重查找相关文献和文字记载。通过查阅很多有关楚文化的书籍,并自费到北京博物馆以及省博物馆和楚文化专家们进行探讨,张兴波认为,位于鉅阳村的殿顶子就是《史记·六国年表》所载之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徙于钜阳”之楚都钜阳城遗址。”自己的观点有三个方面的支撑:第一,数百年来殿顶子周边村民代代口口相传,认为殿顶子就是楚国旧都遗址;第二,从地理地标来看,周边有西淝河等河流,符合逐水而居的特点,遗址区周边伍奢冢、东殿、阴阳城、干溪沟、灰角寺等相关遗存也被发现;最重要的是,殿顶子遗址发现了不少文物。”张兴波说。

正是基于前期文物部门的勘探以及同张兴波等楚文化研究者的研究接触,2017年省文物部门决定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部分勘探工作,并提出“殿顶子城址”概念。不过也有考古专家认为,虽然殿顶子的发现与楚都有不少相吻合之处,但并不能就此认定其即为楚考烈王所迁徙之都城钜阳,还需要继续从考古和文献研究两个方面继续做大量工作,考古工作尤为关键。“不管怎样,我愿意不遗余力地继续殿顶子文化方面的研究,随着发掘工作的有序推进,我相信殿顶子的神秘面纱终有一天会揭开的。”张兴波说。   (《阜阳日报》 太和县委宣传部  薛建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