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天之初日,必将有夫偌大之世界,任重道远。”在抗击疫情中,肖口镇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踊跃参与到防控工作中去。他就是徐世奇,大连交通大学在读生。
疫情防控,主动担当。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白衣天使勇敢逆行,解放军听令出征,党员们主动请缨,社会各界都在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尽些责任。虽然疫情期间宅在家中就是对防疫工作最大的贡献,但他觉得如果自己也能加入到防疫一线工作中,服务广大村民更能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一天,他在浏览朋友圈时偶然看到了村里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成功加入到了肖口镇毛庄村李寨防疫卡点的志愿工作中。
守门看户,护民安康。根据《阜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应急指挥部通告》(第13号)的相关要求,村委会成员及志愿者们对毛庄村进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每日分3班轮流执勤。徐世奇与其他3名党员村干部及志愿者,负责早上8点到下午3点的防疫执勤工作。
戴上防疫检查员的红袖标,戴好阻断病毒的医用口罩,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徐世奇便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他主要负责对来往车辆进行拦截排查,对来往村民索要通行证。工作看似简单,却隐含着很大的感染风险。但他不怕,因为他认为能为乡里乡亲服务,能在防疫攻坚战中留下自己的身影,再苦再累风险再大也全都值得。无数次的抬杆放杆,无数声的说:“您好,请出示您的通行证”,是对他工作的写照。
天寒心暖,泡面鲜香。由于带着口罩,嘴里呼出的蒸汽在口罩的阻挡下附着在了嘴边脸颊。很快在他的脸上便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春寒料峭,本就单薄的帐篷,在风雪面前显得更加的无助。寒风从帐篷四面的缝隙穿过侵蚀着志愿者们的身体。挡路的铁杆也变得冰冷刺骨。虽然冻得四肢蜷缩,耳朵通红,但一想到自己是在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天再冷他的心也是暖暖的,便充满了十足的干劲;一碗泡面平淡无奇,但它是人民群众捐赠的,但在这样的天气里,他便觉得味如山珍。
文明劝导,依规遵章。最近到了疫情攻坚战最为重要的时期,为了保证战役能够打赢打好,上级领导决定限制每日发放通行证的数量,每个卡点每班15张,并由卡点负责人负责发放。有时负责人遇到紧急情况暂时离开卡点,恰好有些村民来到卡点要开通行证,和他们说明情况后,大部分村民表示理解并暂时返回,但也有少部分人得知自己白跑一趟后,态度变得十分强硬,语气变得十分难听。对待这类人,徐世奇并不与之他们争执,而是耐心解释尽力劝导。“他们无功而返心里有些怨气实属正常,我们作为志愿者的也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所以尽力去安抚要比互相争执更为有效,只有大家将心比心,才能把疫情战役早日打赢。”徐世奇说。
加班加点,爱村护庄。每天换班后,他主动给自己加班,在村里进行巡查,对聚堆的村民进行劝回,对不戴口罩的村民进行叮嘱。只要红袖标戴在自己的手臂上,他就有一种责任感,他就觉得自己应当这么做。长辈们见到他这样辛苦,常常说干这个什么都得不到,自己有时还要往里搭东西,是不是傻。他总是回答到:“到疫情结束时,咱们村没有一例感染病例,而这份成就中就有自己贡献的一份力量,这就足以了。”
胸怀热血、脚踩热土、贴地而行,徐世奇不惧风险、不计回报,文明践行志愿精神,用自己的力量为疫情防控助力,用“微光”守护家乡。(张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