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扎根基层20余年的乡村教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着,用真情和爱心去感动着每一位师生;一次偶然车祸骨折,手术苏醒后,他最牵挂的还是学生,不顾病痛折磨,不顾医生的再三叮嘱,坚持出院,坐着轮椅,拄着拐杖也要上讲台,尽量不耽误学生的课程,他就是太和县三塔镇八里姜学校王宗灵老师。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作为教师,王宗灵老师热爱三尺讲台,更热爱他的学生。2019年春,王宗灵老师不幸被车撞伤,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手术苏醒后,他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可以出院吧?很多学生还等着我呢!我不能让他们的英语成绩落下了?只要能坐轮椅,拄着拐杖也要上讲台。”没有华丽的语言,心里唯独装着他的学生,他的话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躺在病床上闲来无事时,他就利用手机备课,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写下来,教给自己帮扶的青年教师,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住院一周坚持出院,医生建议他在家休养,脚要高抬,否则肿胀厉害,他却说:“学生们等不了,我要给孩子们上课。”就这样,校园里经常有一个身影:架着双拐,步履蹒跚的挪来挪去。有时回家腿肿了,疼痛难忍,妻子责怪他,他也只是默不作声。第二天又悄悄的起来,偷偷的向教室走去。他深知,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在学校老师欠缺的情况下,我不带头谁带头。每当看到他架着双拐艰难行走的背影,我们作为普通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个带着重伤的老师尚且能坚持上岗,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的老师情何以堪,我们油然向他看齐,即使有工作偷懒之心,也已经隐藏的杳无踪迹。
关爱学生,以情优教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就是一个“爱”字,教师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个学生,更是千万个家庭,这就需要我们有无私奉献“爱心”,需要我们坚守一份“责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关爱学生,特别是关爱留守儿童和学困生,用爱心激活学生们的求知欲望,点燃了他们愈挫愈勇的激情,引导他们去采摘成功的果实。
有的学生上课爱动,他就不厌其烦的找他交心谈心,多次用学业优等的学生、品德优秀的学生的实例鞭策他,用英雄人物的成长史激励他,并不断找他的“闪光点”,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正是他的爱心和责任心,感动了他,鼓舞了他,戳破了他心底坚固的壁垒,使他逐步自信了起来,学习态度也端正了。
正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学习进步计划,并利用课余时间长期分期分批个别辅导、小组辅导。李小闯家是贫困户,他本人又是留守儿童和学习上的“困难户”,多次有辍学的念头。了解这个情况后,王老师主动找到李小闯同学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他,并耐心给他补课。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王老师就自掏腰包给他买只笔或本子作为奖励,让他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在王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李小闯同学的英语成绩由原来的十多分到二十几分,三十几分......一点点在进步。期终考试他居然考了九十多分的及格成绩。对于不断进步的李小闯同学,王老师还请他到自己家吃饭,用慈父般的关爱呵护他,助他成长和进步。正是王老师的关爱,李小闯同学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生活不再孤单,他深深地喜欢他的英语老师,并爱上王老师的英语课。
追求卓越,进取向上
教师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职业,是一个充满智慧而不断创造智慧的职业。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王老师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的道理,十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作为立教之本。他一直在孜孜以求,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各种学习和培训。在全国英语优质课视频大赛上,他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2008年他还被太和县教育局评为“太和县骨干教师”、“太和县信息化应用技术名师”。
师徒结对,教学相长
为了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进程,学校开展“青蓝工程”帮扶活动,他主动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孙淑琴、李胜男等老师结成“师徒”关系,与她们一起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案,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一字一句地斟酌,手把手地指导、帮助,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孙淑琴老师在镇优质课大赛上获得好评,期末考试她获得三塔镇英语学课质检一等奖。李胜男老师也进步很快。看到年青教师的迅速成长,他感到由衷欣慰:“老师们成功便是我的成功,在引导教师走向成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为兑现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诺言,他呕心沥血,爱生如子,辛勤地耕耘在杏坛里,桃李满天下,影响着更多的新教师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