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在太和县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一间教室里,一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给学生教唱清音曲目《红梅赞》,只见他和着琴声,一边打着节拍,一边做着示范,优雅清丽的动人旋律飘荡在校园上空。这位老人名叫张洪奎,现年76岁,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音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退而不休,多年来一直在为清音的传承而默默地奉献着,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
据张洪奎介绍,他读中学时就成为县“清音戏剧团”的一名演员,在老艺人的悉心传授下,他很快掌握了清音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并在《拷红》《白蛇传》等大型清音剧中担纲主角,1960年 在地区举办的文艺调演中,本人因饰演清音名剧《追舟》中的 艄公一角荣获“青年演员奖”。1961年,清音戏剧团合并到太和梆剧团,由于对清音的喜爱,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在表演梆剧的同时,还和原清音戏剧团的演员排演了几段清音剧。“我就是想通过努力,保留住清音的‘火种’,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当时京剧样板戏逐渐盛行的年代,清音开始淡出舞台,随着大批清音老艺人的相继谢世和大量历史资料的流失,太和清音面临失传。”回忆起当时的境况,张洪奎感到很痛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张洪奎沉寂在心底的对清音艺术的挚爱又开始苏醒过来,他翻出尘封多年的清音曲谱,邀来为数不多的清音老艺人,利用每周三的时间到文化馆里自娱自乐。
2006年,得知阜阳市举办首次非遗调演,张洪奎立即报名参赛,并组织演员日夜排练,最终凭借清音曲目《李三娘出磨坊恨天怨地》荣获三等奖,当年太和清音便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在张洪奎的努力下,太和县清音学会成立,2008年11月份,张洪奎又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音代表性传承人”。
那时的张洪奎虽然已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他焕发了青春,积极投身到清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清音学会刚成立时,还处于“排演没场地、活动没经费、想教每人学、干急没注意”的尴尬境地,尽管如此,张洪奎和几位老艺人还是想方设法去解决困难。为排练曲目,他们先后换了十多个地点;没经费,他们就自掏腰包;为解决没人学的问题,就通过私人关系在育才中学临时借用了一间教室开设了一个小型清音班,招收了十几名小学员。但一门艺术要想生根葳蕤,枝繁叶茂,仅靠几个人、几十个人的追捧,是肯定没有未来的。张洪奎想来想去,找到了太和二职高,想在学生中免费教授推广太和清音。
2013年,原太和二职高(现更名为皖北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腾出三间教室专门用作清音班和清音学会办公室,当年秋季就开设3个班,每班50人左右,每周四周五上课,张洪奎亲自负责教唱,学员都是来自本校的学生。在张洪奎等人的努力下,清音班开办得有声有色,影响越来越大,县领导多次前来调研,并对学校以及清音学会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3年11月份,太和县成立“太和清音保护传承领导小组”,把太和县二职高定为“太和清音传承培训基地”,县财政每年下拨专用经费10万元。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音班开办四年来共培养学员近千人,目前又有10名青年音乐教师也加入了清音传承的队伍,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前来授课。此外,清音学会还在城区解放路小学开设了清音培训中心,真正做到了传承清音从孩子抓起。“看到太和清音后继有人,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张洪奎高兴地说。从此,绿树成荫的校园里,就经常能听到老人们缠绵悠扬的教唱声:“行几步来至观音堂上,用手儿拨一拨佛前灯光。”
目前已有近600名学生学习了“太和清音”唱段,今后还将逐步开设身段课、基训课、排练课。很庆幸,这条路让太和清音发出了年轻的声音、也找到了更多的知音。这声音,如同皖北大地上麦子生长拔节的节奏,不顾一切,冲破泥土的桎梏,向着蓝天,引吭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