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料中心 / 魅力太和 / 名胜

清真南寺,折射出太和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

阅读次数:4920 编辑: 文明办 发布时间:2017-10-25 09:15
[字体:  ]

历经634年的风雨洗礼,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的太和清真南寺,如今更显得庄严、厚重。虽经历代重修扩建,不曾改变其浓重的容颜。它在淮北千里沃野是一座按原貌保存下来的完整明代古建筑,也是太和百姓崇尚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遗产的历史见证。2004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据《太和县志》记载:太和南寺位于安徽省太和县人民中路,是伊斯兰教的礼拜地,整体呈吕字形宫殿式建筑,占地四十余亩,南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由张、哈、马、李、许、柏、穆、白8姓穆民集资兴建,由马良伊教长邀北京人躬亲督建,清康熙十九年曾重修扩建。清道光年间、中华民国又多次整修,现保存建筑为明清式建筑,也是太和县仅存的明清式两代建筑。但近代“文革”时期对其破坏极为严重,由赵贯仓先生为首的新一届寺管会及穆民不负众望担起重责,凭着信仰的忠诚,终其呈现如今盛景。 

据太和南寺教长丁新月介绍:太和南寺为现存建筑为明清式建筑,历经600多年,是太和县仅存的明清两代建筑、寺院面积为3650平方米。寺院座西向东面对仓坑,轴线对称建筑。寺院前置照壁墙,两边有南北两座正门,两门之间又有宫墙式屏风花墙,照壁墙正面有榜书“天方屏藩”四个斗大金字,开宗明义说明寺院性质。两座正门小巧玲珑,金字塔式清砖八角拱顶。前后门楣分别刻有“明经义”、“宣圣言”。正门内侧门楣分别刻有“明善”、“罚恶”。东正门有望月台,此台是张天荣传育穆民子弟习武之地。望月台后是东殿也称对殿,穿堂门直通四合大院,东殿两侧有二门,门楣书有“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二门西侧门楣则刻有“言忠信”、“行笃敬”字样,其皆为孔孟哲理。二门北侧是水房,井在室内水不见天,是信教穆民严守五番沐浴的场所。寺院南北是讲堂和明经堂,南讲堂也称书堂,书声琅琅,碑林数块,记载南寺历史。巍巍南寺,在此不知孕育过多少民族精英,如马大初、欧阳泰、蔡甲午、马小波等。当今供广大信教穆民五时祈祷之圣地。再西为朝真大殿,殿顶五脊六兽,海马朝云和东殿脊顶的“金马碧鸡”,相互辉映,珠联璧合。殿内画栋雕甍,宫灯高挂,四壁如雪。地面褥垫平铺,清净肃穆,视而不由生出一种悟世的悬念,深感真主无形妙化,更使人顿有物我共化、草木同春的感慨。太和清真南寺,走过600年的苍桑岁月。不幸的是古寺在“文革”时期惨遭破坏,面貌全非,一度沦为旅社、工厂、作坊,倾污泻秽,狼籍不堪,尘窗垢户、断瓦颓垣、比比皆是、触目伤情。1980年,人民路拓宽之际,太和县委、县政府遵照民族政策,保古寺、留文物、才使遍体疮痍,一息尚存的南寺保存下来。

清真南寺1998年9月经政府批准正式恢复开放,并组织建立以赵贯仓先生为首的9人民主管理委员会,广大移民无不拍手称庆。爱教移民一呼百诺、踊跃捐钱出力,更是不避艰难,承担修复南寺的重担。先以大处着眼、规模既奠、再以小处着手。清真南寺几经波折终期完壁,实非易事、皆为党和政府支持,广大爱教穆民赤诚奉公、费力同心的结果、。 

南寺修复后,由民意选举,赵贯仓先生当选修复后第一届寺管会主任,请丁新月为教长。据太和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金亚东介绍:太和南寺历史悠久,纵观四合大院富丽堂皇,四面廊腰缦回,藻绘争辉。院中花香四溢,松柏繁荫,左右墨迹瀚漫。经文庄严肃穆,汉字如剑形天,圣训格言,饱含哲理,佳联妙句,令人感叹。清真南寺整个寺院建筑是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严格规定而施工的,是安徽省皖北地区唯一一座按原貌保存下来的完整建筑物。现任教长丁新月,清廉正直,爱国爱教,颇受信教穆民尊重。

六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承载着多少代穆民的信仰与艰辛。庄严肃穆的太和南寺,历经数百年犹存,已成为太和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太和南寺作为一种文化遗存,记录了太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变迁与融合,是一部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太和南寺是太和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折射出太和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关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